香港中文大學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學校簡介

香港中文大學(英文: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縮寫:CUHK),簡稱中大或香港中大,是一所坐落于香港新界沙田的公立研究型大學。


其正式成立于1963年10月17日,為香港第二所大學及唯一采用書院聯邦制的高校。大學最初是由現有的三所歷史最悠久的書院合并而成,當中的源流最早可追索至1949年。這些書院的前身亦是當時一些早已在中國大陸成立的大學。此后,學校迅速發展及越趨多元化,多所學院及書院相繼成立。


香港中大現共有9所成員書院及8所學術學院。校方提供的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語教授,但某些部門同時也提供粵語及標準漢語指引。其曾經有3名教授和1名校長獲得諾貝爾獎,校友銜蓋菲爾茲獎與沃爾夫數學獎得主及港大校長,為唯一擁有以上國際獎項及圖靈獎得主專任任教的香港高校。


香港中文大學的創立,突破了大英帝國在英國殖民地只設置一所大學、近500年的殖民鐵律,也掀起了香港1970年代的“中文運動”,成功終結英文壟斷官方語言地位的局面。


其與香港大學為香港唯有的兩所綜合型大學。


1、院系設置


香港中文大學現設有八個學院:文學、工商管理、教育、工程、醫學、理學、社會科學、以及法律學院。八個學院合共63個學系,學生總數為18006人(資料源于30.6.2006統計數據),其中全日制本科生9732名,研究生7965名,另有其他非全日制學生309名。根據《香港中文大學條例》(第1109章,1965),中大的主要授課語言為中文。不過,其實中大大多數學系皆有提供中英語課程予同學選擇。有些院系,如醫學院,法律學院、藥學院、英文系、語言學系等及大部分新開辦的理學院課程,則是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校方亦加緊強調“中大自創校以來一直堅持中英雙語的教育方針”




2、歷史沿革


書院自主時期


1957年,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及聯合書院成立“香港中文專上學校協會”,共同爭取應得的政府資助及學術地位。三所書院于1959年成為政府資助專上學院。1963年,三所書院合并為香港中文大學,其時設有文學院、理學院和社會科學院。李卓敏博士為首任校長。當時,三所書院仍維持教學及行政獨立,大學中央僅負責頒授學位等工作,行政架構與英國倫敦大學頗為相似。大學獲政府撥出沙田區馬料水的山頭建校。創校初期,中大各機構仍分散于香港各處。直至1973年,中大才全面遷入現有的沙田校園。1964年,中大首次頒授學士學位。1965年,教育學院、校外進修部成立。1966年,研究院成立。1971年,香港中文大學學生會成立,由三所書院的學生代表組成,但各書院仍擁有獨立的學生會。1974 年,工商管理學院成立;香港政府及立法局批準中大設立醫學院,醫學院遂于1981年正式成立并錄取首批醫學生,成為香港第二所醫學院。


行政改制之后


1976年,香港立法局通過香港中文大學改制方案,中 大將采取單一制的行政結構,各書院只負責學生福利等工作,其余權力悉數移交大學中央。新亞書院的數名校董會成員,包括國學大師錢穆、唐君毅等人以政府違反書院聯邦制本意為由,集體辭職抗議。1978年,馬臨教授接任中大校長。1980年,首辦博士課程。1983年,中大校友丘成桐獲得國際數學家大會菲爾茲獎,此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1984年,中大推行《暫取新生》制度,接受中五會考畢業生循該辦法申請入學,吸引到很多成績優秀的中五畢業生報讀。1986年,逸夫書院成立,成為中大第四所成員書院,其校舍則于四年后落成。1987年,高錕教授接任校長。1988年,教育統籌委員會公布《第三號報告書》,當中建議中大的學制由四年制改為三年制,引起中大學生抗議。翌年,《第三號報告書》的建議獲行政局通過,建議最終成為事實。 中大絕大部份學系于1994年正式改行三年本科的學制。1991年,工程學院、那打素護理學院成立。1992年,藥劑學院成立。1993年,會計學院成立。同年,中大校友評議會成立。1996年,李國章教授接任校長。1998年,中大駐北京大學聯絡處成立;中醫學院、酒店管理學院成立。1999年,新聞與傳播學院、公共衛生學院(其后成為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成立。


二十一世紀


2001年,中大于東鐵大學站附近興建全港首間教學酒店。2002年,中大與東華三院籌劃成立 香港中文大學 - 東華三院社區書院;金耀基教授接任大學校長;中大首次頒授榮譽院士。2003年3月28日,因非典型肺炎爆發,中大宣布休課。同年,中大成功找出非典型肺炎病毒的源頭。2004年,劉遵義教授接任校長。2005年,蜚聲國際的星云大師的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與香港中文大學合作在中大成立人間佛教研究中心。2005年12月1日,法律學院成立,中大成為繼港大及城大之后,香港第三家提供法律本科及研究院課程的大學 。2006年,為了應付中大于2012年恢復大學四年制后對學生宿位的需求,校方宣布成立晨興書院及善衡書院,校舍設于大學體育館后的山坡。2007年,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及和聲書院成立。2009年,前校長高錕教授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為第一位擁有香港身分的諾貝爾獎得主;建筑學系升格為建筑學院;生物醫學學院、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成立。2010年7月,歷史上第一位港大校友沈祖堯教授擔任中文大學校長。


發展歷史


1957年,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及聯合書院成立香港中文專上學校協會,共同爭取應得的政府資助及學術地位。


1959年,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及聯合書院成為政府資助專上學院。


1963年,香港中文大學正式成立,由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及聯合書院合并而成。


1965年,教育學院成立。


1976年,香港立法局通過香港中文大學改制方案,將中大采取單一制的行政結構,各書院只管理其各自的資產,其余全部權力,授予大學本部。


1977年,醫學院成立。


1986年,逸夫書院成立,成為香港中文大學的第四個成員書院。


1991年,工程學院成立。


2005年,開設環球商業本科生課程


2005年12月1日,法律學院成立,是香港第三家提供法律課程的本地大學。


2006年,開辦法學士本科生課程。


2006年,宣布成立晨興書院及善衡書院,校舍設于大學體育館后之山坡,及后更宣布將成立第七所書院,校舍設于聯合書院后面之山坡。


2010年,兩所新書院善衡書院和晨興書院開始招生。


2011年,第七所書院和聲書院開始招生。


2012年,敬文書院和伍宜孫書院開始招生。


2013年,被視為“中大建校以來最大決定”的港中大(深圳)校園,選址深圳龍崗,獲國家教育部批準籌建。招生預計明年展開,首屆學額未定,長遠將招收1.1萬名學生。


3、師資力量


4位諾貝爾獎得主(香港唯一有諾貝爾獎得獎人任教的大學),包括楊振寧、詹姆斯·莫理斯、羅伯特·蒙代爾。


1位菲爾茲獎得主:丘成桐


1位圖靈獎得主:姚期智


1位沃爾夫獎得主:丘成桐


2位皇家學會院士


1位英國愛丁堡皇家學院院士


10位中國科學院院士


2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9位中央研究院院士


15位獲頒國家自然科學獎


15位裘槎基金會杰出研究獎得主


6位裘槎基金會杰出醫學研究獎得主


28位電機及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人數為香港所有工程學院之冠)


6位美國物理學會院士


2位美國國家工程學院院士


2位計量經濟學會院士


3位長江學者成就獎得主


7位教育部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得主


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高錕為香港中文大學電子系創辦人、講座教授及中大前校長。


4、教育特色


中英兼重文化多元


中大致力糅合中西文化中英兼重及多元文化在中大有悠久的傳統。中大的畢業生具有良好的中西文化修養精通兩文三語。在學習、海外交流、課外活動等的大學生活中均可體現這精神。


通識教育


有學識的人必須是專門知識和人生智慧兼具的。中大及其成員書院開設通識教育課程常邀請當今的才識之士主持講座與專業學術課程相輔相成。


充滿熱忱的教師


中大的教師不單具卓越學術成就亦認同中大的教育理念相信教師不單傳授知識更是學生的榜樣。中大是香港唯一有諾貝爾獎得獎人任教的大學。此外還有菲爾茲獎得獎人、杜林獎得獎人以及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的院士在學校任教而擁有海外學歷的教師占全體教師約百分之九十三。


靈活學分制


除了醫學及護理學其他課程均采用靈活學分制學生在三年內修滿九十九個學分便達畢業要求。學分制有助培育既專且博的人才也讓學生有更高程度的學習自主。


5、大學排名


香港中大反對刻意追求排名的認可,現任校長沈祖堯表示:每一個大學應該有自己的定位,然后發揮它的作用,而不是單去追求排名。


上海交大世界大學學術排名(2013):世界第151-200位之間,亞洲15-23名,香港第1位


QS世界大學排名(2013/14):世界第39位,亞洲第7位,香港第3位


QS亞洲大學排名(2013):亞洲第7位,香港第3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2013-14):世界第109位,亞洲第12位,香港第3位


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聲譽排名(2013):世界第71-80位,亞洲第17位,香港第3位


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名(2013):兩岸四地高校中排第6位,香港第2位


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中大一直強調,不同的大學排名均由不同的組織所制定,故沒有劃一標準,而且不同標準的比重在各個排名中亦有參差,各有利弊,故以上只為參考。


6、校園文化


校訓


香港中文大學校訓為“博文約禮”?!安┪募s禮”出自《論語》:“君子博學于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彼强鬃拥闹饕逃幱?。知識深廣謂之“博文”,遵守禮儀謂之“約禮”。因此,中大的教育方針是德智并重。


?;?/p>


以中國神話中的“鳳”為?;找嗄荏w現中大的特別之處,蓋自漢代以來,鳳就被看作是“南方之鳥”,成為高貴、美麗、忠耿及莊嚴的象征。以紫色與金色為底色,取意紫色的熱誠與忠耿和金色的堅毅與果敢。中大這種人文氣質背后的文理兼備,出將入相的剛柔相濟在其招生、教學及校園文化中皆得到了充分體現。


學校宗旨


香港中文大學是一所高瞻遠矚,充滿活力的國際高等學府。其成立的宗旨,在于:


(一)協力于知識的保存、傳播、交流及增長;


(二)人文學科、科學學科及其它學科的正規課程,水準當與地位最崇高的大學須有及應有的水準相同;


(三)促進中國的民智與文化的發展,藉以協力提高其經濟與社會福利。


使命愿景


在各個學科領域,全面綜合地進行教學與研究,提供公共服務,致力于保存、創造、應用及傳播知識,以滿足香港、全中國,以至世界各地人民的需要,并為人類的福祉作出貢獻。努力成為香港、全國及國際公認的第一流研究型綜合大學,并使建立于雙語及跨文化傳統的學生教育、學術成果及社會貢獻,均保持在卓越水平。


7、歷任校長


第一任李卓敏教授(1963-1978)


第二任馬臨教授 (1978-1987)


第三任高錕教授 (1987-1996)(“世界光纖之父”,被授予200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第四任李國章教授(1996-2002)


第五任金耀基教授(2002-2004)


第六任劉遵義教授(2004-2010)


第七任沈祖堯教授(2010-至今)


8、辦學特色


融會雙語


香港中文大學獨具遠見,早已提倡以中英雙語、雙文化為教學基礎,貫徹中英語文并重的原則,致力培育糅合中西學術文化和知識的學生。這種匯合中西文化、融和雙語的精神,在大學的帶領下,得到海內外學府的廣泛認同和采用。校內大部分教師曾在世界各地主要大學攻讀或任教,多兼通中、英兩種語言。


雙元教學


香港中文大學采用「學科為本」及「學生為本」之雙元教學法,學系負責「學科為本」教學,書院則負責「學生為本」教學,并提供學生宿舍。


多元課程


香港中文大學是一所不斷發展的大學,開設多項全日制與在職制學士、碩士及博士學位課程。大學設有七個學院:文學院、工商管理學院、教育學院、工程學院、醫學院、理學院及社會科學院,共分61個學系,提供54項主修課程及46項副修課程,供全日制本科學生修讀。研究院課程由研究院57個學部開設,計有62項博士課程、150項碩士課程及28項文憑課程。研究院另開設學士后文憑課程。截至2005年3月31日,校內學生人數共17515名,其中本科生9434名,研究生8081 名。


為配合社會的急速發展,中文大學亦開辦了不同類型的學系和新課程,法律學院于2004年成立,并將于2006/07年度招收首批法律學士本科生。中文大學的工商管理碩士課程已連續三年獲Asia Inc雜志排名為全亞洲第一位。此外,新開辦的課程尚有風險管理科學、保險、財務與精算學、物流及供應鏈管理、電子商務系統等專修范圍。


書院制度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唯一采用書院制度的高等學府。大學原有三所成員書院,分別為新亞書院(1949年創立)、崇基學院(1951年創立)和聯合書院(1956年創立)。1976年12月,政府訂立大學新條例,修改中文大學及各成員書院的組織章程和權責范圍。1986年 7月,政府復立法通過中文大學成立第四所成員書院逸夫書院。新書院于1988年開始錄取學生。教師及全日制本科生均分別隸屬四所成員書院。透過提供非形式教育,推展學術及文化活動,書院有助同學的全面發展。


9、書院設置


成員書院


香港中文大學為香港唯一的書院聯邦制大學,分別為新亞書院(1949年成立)、崇基學院(1951年成立)、聯合書院(1956年成立)、逸夫書院(1986年成立)、和聲書院(2007年成立、2011年起正式招生)、晨興書院及善衡書院(2006年成立、2010年起正式招生) ,以及新成立的敬文書院和伍宜孫書院(其中敬文書院之樓尚未完全落成,學生預計于2014年入住)。


香港中文大學成立之初,新亞書院、崇基學院和聯合書院均保有相當的權力,如能夠各自安排不同的學系及學科內容。但到 1976年,香港政府修改大學條例,將不同書院的權力收歸大學中央?,F時的成員書院只專責非形式教育,如提供通識課程及學生宿舍等。 中大推行全民書院制,除了研究院師生職員外(研究院獨立于中大書院制),所有教職員和學生都有所屬書院。


為了容納因本科課程在2012年恢復四年制而增加的3000多名本科生,大學陸續宣布成立新書院。2006年,中大校董會通過接受合共2.7億元的捐款,以成立晨興及善衡兩間新書院,以應付恢復四年制的需要。新書院預計分別錄取300人和600人。 2007年,中大校董會通過接受由葉克勇、伍宜孫慈善基金會及不記名捐款人分別捐出的1億元、1.7億元及1.5億元的捐款,以成立另外三間新書院——敬文書院、伍宜孫書院及和聲書院,三間書院計劃分別錄取300人至最多1200人。


深圳學院


2010年2月6日,香港中文大學與深圳市人民政府簽訂教育合作備忘錄,研議建立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學院。校方屬意在龍崗區建校。


10、研究稱譽


香港中文大學鼓勵所有學院從事高素質的研究工作,一方面鼓勵多元化的基礎和應用研究,另方面不斷爭取卓越科研成就,致力擴大人類的知識領域,為社會各界提供咨詢服務,提高國際聲譽。大學先后成立了13個主要研究所,方便教師開展跨學科研究,就專門范圍進行深入探討。13個研究所分別為:中國文化研究所、人文學科研究所、亞太工商研究所、香港教育研究所、光科技研究所、信興高等工程研究所、香港癌癥研究所、人類傳意科學研究所、中醫中藥研究所、理工研究所、數學科學研究所、香港亞太研究所、以及香港生物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文大學并集中資源于19項重點研究領域,課題包括以計算機輔助診斷、治療和醫科訓練,海洋生物技術,蛋白質學,電子商貿,華人社會教育發展,自動化與機械人科學,納米結構物料,以及香港文化在中國、亞洲及世界的角色。中文大學在這些領域的研究實力已達世界水準,并有極佳的發展潛力。


中文大學的研究人員更與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及康奈爾大學合作,解開了一個長期懸而未解的謎團——人腦如何將短期記憶轉化為長期記憶;關鍵在于一種名為腦源性神經營養因素的蛋白質。研究結果刊于國際權威雜志《科學》。本研究主要研究員為香港中文大學生理學博士畢業生彭文慧。


科技轉移活動日趨活躍,由本校研究人員開發的多項科技,已成功轉移到工商業的實際應用上。截至2004年5月,中文大學及其教員取得世界各地的專利權計有美國27項、歐洲1項、中國內地5項、香港6項及臺灣兩項,范疇包括生物技術、信息技術、制藥技術、醫療技術及材料科學。


2013年11月20日,香港中文大學利群計算及界面科技教育部-微軟重點實驗室(利群實驗室)舉行研討會,宣布成立“大數據決策分析研究中心”,幷公布十個獲微軟亞洲種子基金資助的前沿科研項目。利群實驗室由中大和微軟亞洲研究院與2005年聯合成立,并于2008 年獲得國家教育部授予重點實驗室地位。研討會上,利群實驗室宣布將開拓新的研究方向,集合中大的健康及基因組學、社交網絡和金融工程等不同學科的優勢,發展以人為本的大數據技術。


大數據技術是指對大量的數據進行管理、分析和優化,選取有用的信息,幷模擬人類做決策的行為,在商業、醫療和公共事業等領域的管理上有著重要作用。


研討會同時也公布了十個獲微軟亞洲種子基金資助的前沿科研項目,包括利群重點實驗室聯席主任兼中大系統工程與工程管理學教授蒙美玲教授等人合作研究的《回到未來:利用實時感應大數據的公共交通隨機優化模型》等項目。


微軟亞洲研究院語音組首席研究主任宋謌平教授向記者表示微軟提供資助中大的10個研究項目,其關鍵理念都是大數據。他指出,大數據的研究目的一方面是學術性的考量,一方面是希望可以藉助大數據技術來探索社交網絡中語音、圖像和視頻等信息中的互相關系。


11、對外交流


中文大學并以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為己任,多年來不斷開拓,發展及保持與海內外大學、學術機構及政府機構之關系。本校是英聯邦大學協會、東南亞高等學府協會、國際大學協會、國際教育歐洲協會,以及美國國際教育學會的活躍成員,同時亦為中國大學校長聯誼會的會員機構。中文大學自1965年起至今,已與世界各地逾140所著名學府開展學生交換計劃,包括美國的康奈爾大學及賓夕法尼亞大學,日本的早稻田大學及九州島島大學,韓國的高麗大學及延世大學,加拿大的卑詩省大學及多倫多大學。2004年有逾400名外地交換學生,從世界各地到中文大學修讀,而中文大學亦有400多名學生到日本、韓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美國及歐洲等地交流。


此外,中文大學又與內地及臺灣、澳大利亞、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愛爾蘭、意大利、墨西哥、新西蘭、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荷蘭和英國等地學府訂有交流協議。法國、德國、意大利、西班牙及日本政府曾派遣客座講師蒞校授課,每年又有近千名來自中國各省市的學者來訪,而不少中文大學畢業生曾獲頒獎學金前往該等或其它國家深造。中文大學又獲多個國際基金會如雅禮協會、哈佛燕京學社、亞洲區基督教高等教育聯合董事會、富布賴特計劃、日本基金會、偉倫基金會、中英基金及尤德爵士紀念基金會等資助,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進修機會。成員書院、學院及學系亦各自建立了廣泛的海外學術聯系,與多個交流伙伴有密切的往來。


中文大學亦經常舉辦國際性的學術會議及研討會,2004年,第二度在中文大學舉行的“全球大學校長論壇”,歷史性地匯集40多位來自世界各地著名大學的校長到中文大學,深入討論全球高等教育發展的趨勢。


12、學校設施


香港中文大學坐落于沙田新市鎮以北的馬料水,面臨吐露港。九廣東鐵的大學站即緊接香港中文大學。校園占地共一百三十四公頃,包括超過一百三十座樓宇,是香港擁有校園面積最大的大學。此外,醫學院除了基本醫學大樓設于本部外,主要教學實習皆集中在香港兩所教學醫院之一的沙田威爾士親王醫院。


圖書館


百萬大道盡頭、大學圖書館外的雕塑“門”,俗稱“烽火臺”。傳說在其中穿過的學生,將會不能畢業。


香港中文大學有七所圖書館


大學圖書館(在大學校本部)


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


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


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


李炳醫學圖書館(在威爾士親王醫院)


建筑學圖書館(在王福元樓六樓)


利國偉法律圖書館(在田家炳樓三樓及四樓)


各分館介紹


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


崇基學院牟路思怡圖書館(下稱崇基圖書館)于1951年成立,現時大樓是由美國亨利路思基金會,通過美國聯合長老會捐款興建,并于1971年10月29日由亨利路思的妹妹牟路思怡主持揭幕,故命名為牟路思怡圖書館。


崇基圖書館以音樂、宗教、教育、體育學、西方文學及語文、日本文學及語文、語文及語言學之藏書為主。館內亦設有教學資料特藏,搜羅本地中小學各科教材,以教科書為主。


圖書館樓高四層,流通服務及參考咨詢服務設于地下。入口附設還書收集處,方便讀者歸還書籍。參考資料、通識教育讀物、新增館藏、報章及顯微膠卷等亦置于地下。夜讀室設有獨立出口,為同學在圖書館閉館后提供閱讀空間。存放期刊合訂本的密集式書架設于地庫,現刊及開架書庫則置于一樓及二樓。


本館各層的電腦均設有線上目錄,地下、一樓及二樓更設置資訊廊,備有多媒體電腦供同學完成作業。此外,崇基圖書館均支援無線上網。


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


新亞書院圖書館成立于1954年,最初位于九龍農圃道(即新亞書院原址)。1973年遷入香港中文大學,并以新亞書院創辦人錢穆命名。


圖書館的設計仿效美國肯塔基州碧理亞學院圖書館。館內除設有居高臨下的閣樓外,亦展出訪問藝術家及藝術系師生作品。


新亞書院錢穆圖書館每月精選一位著名的中國現代文學作家,介紹其生平和著述概況,并展出部份著作的珍貴版本。


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


聯合書院圖書館始創于1956年。因胡忠在1972年慨捐館舍,座落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校園,故命名為胡忠圖書館。2001年,胡忠圖書館成為大學圖書館系統中一所主要涵蓋各種學科的非印刷資料收藏館,同年易名為聯合書院胡忠多媒體圖書館。館藏資料包括數碼影像光碟、鐳射影碟、視像光碟、鐳射唱碟、錄像帶、錄音帶及交互式多媒體只讀光碟等,并設有視聽中央派送系統及獨立視聽座位。


館藏資料只限于館內使用,惟資料亦可外借在校園內作教學用途。


李炳醫學圖書館


李炳醫學圖書館(下稱醫學圖書館)由李頎祥、李顥祥及其兄弟們捐贈,于1980年正式成立,并以李氏兄弟已故父親李炳士命名。2002年醫學圖書館獲撥額外用地展開翻新及擴建工程,并于2003年2月28日完工。


醫學圖書館位于威爾士親王醫院臨床醫學大樓二樓。為配合醫院臨床教學課程的需要,醫學圖書館著重收藏臨床和醫學科學書刊。而臨床前期的書刊、護理學和藥劑學的資料則和其他學科一并存放在大學圖書館。


“香港國際醫學資訊中心”于1996年在醫學圖書館內正式成立,主要扮演著鄰近地區生物醫學資源中心的角色,為香港中文大學特別是世界各地的專業醫護人員提供文獻傳遞服務。


其它圖書相關設施


逸夫書院李和聲自學資源中心 - 位于逸夫書院文瀾堂四樓。提供中外藏書七千本。讀著可于網上查閱﹐所有資料可供借用,借還書籍于文瀾堂一樓詢問處辦理。網上查閱書籍及資料系統。


美國研究圖書館(American Studies Library)- 位于聯合書院胡忠圖書館二樓。原屬美國領事館新聞處轄下之美國圖書館。1993年大部分藏書遷移到香港中文大學港美中心,后交大學圖書館系統管理。館藏包括Professor James Meriwether 所贈之威廉福納特藏及美國研究特藏,為亞洲最完備之美國研究特藏。


中國文化研究所參考圖書室


香港亞太研究所參考資料室 - 位于崇基學院利黃瑤壁樓五樓。提供各式館藏給校內外人士參閱﹐參考資料總數達48371份﹐當中分別有119歸類為“香港專題”及354份歸類為“亞太專題”。惟借用服務只供中大師生﹐校外人士可以即場使用設施。體育設施大學體育中心夏鼎基運動場嶺南運動場香港中文大學有各類體育設施供教職員及學生使用。室內場地* 體育館:大學體育中心、新亞書院及聯合書院皆有體育館,均可作籃球、排球、手球或羽毛球活動之用。全部鋪設柚木地板,有空調設備。另外﹐逸夫書院設有全校唯一一個籃球練習場(位于國楙樓底層)﹐供學生練習之用。* 健身室:大學體育中心及各書院均設有健身室,設備齊全,并裝有落地大鏡,有空調設備。* 壁球室:o 汾陽樓壁球中心:又稱“郭氏壁球中心”共設有六個壁球室,其中一個更備有看臺。o 逸夫書院壁球場:共建有三個壁球室。* 康樂室:大學體育中心及各書院均有康樂室,全部空調,皆可作乒乓球或舞蹈活動之用。室外場地* 運動場o 夏鼎基運動場:裝有泛光照明系統之全天候標準田徑場及標準草地足球場,并設可容納二千人之觀眾席,可供舉行大型活動之用。o 嶺南運動場:旁設觀眾席之六線煤屑跑道標準田徑場及標準草地足球場,并有半場照明設備。* 網球場:全校共有十四個全天候網球場,新亞書院一個﹑聯合書院兩個﹑崇基學院兩個﹐皆于其校園范圍內﹐而逸夫書院的兩個網球場設于環回北路旁﹔另外﹐于大學體育中心外之網球場更設有觀眾席。* 游泳池:大學本部有一個由美國人民捐款興建的五十米標準游泳池﹐圖則依據維多利亞公園公眾泳池,附有高臺及一米彈板跳水設備。


兩用球場﹕逸夫書院第二學生宿舍旁建有一個籃球排球兩用場。


學生飯堂


香港中文大學有多個學生飯堂,包括:


范克廉樓學生飯堂


范克廉樓咖啡閣(Coffee Corner)


范克廉樓快餐店(泳池旁玻璃房)


李卓敏基本醫學大樓小食店


崇基學院眾志堂學生飯堂


新亞書院學生飯堂(在樂群館梁雄姬樓)


逸夫書院學生飯堂(在國楙樓G層樓外)


聯合書院學生飯堂(在張祝珊師生康樂大樓)


聯合書院思源文娛中心(鄭棟材樓地庫)


李慧珍樓咖啡室


職員飯堂


香港中文大學也有職員飯堂,但非職員也可以光顧:


新亞書院云起軒(新亞學生餐廳燒烤場旁)


新亞書院教職員餐廳(新亞學生餐廳對門)


崇基學院紫荊閣職員飯堂


聯合書院聚賢軒職員飯堂


逸夫書院涵碧軒職員飯堂


范克廉樓教職員餐廳鹿鳴廳


大學賓館教職員餐廳


蘭苑(位處崇基學院)


威爾士親王醫院職員餐廳


范克廉樓見龍閣(大學宴客專用)


學生住宿


中文大學逾半學生可獲安排宿位。4所成員書院(崇基學院、新亞書院、聯合書院及逸夫書院)共有23幢宿舍,連同6幢研究生宿舍,提供了逾6000個宿位。學生事務處來港生組轄下的國際生舍堂于2005年啟用,可容納420名本地、非本地及交換生。


13、入學相關


入學條件


根據統計,香港會考及高考成績最優秀的前1000名學生中,有半數入讀中文大學。通過優先錄取計劃入學的尖子,中大錄取的數目亦是全港院校之冠。 2000-2010年香港地區高級程度會考的“最優考生”中,香港中文大學錄取的“最優狀元”人數最多,共有19名最優狀元就讀,其中6A狀元9名、5A 狀元10名,擊敗香港大學成為當今香港本地尖子的首選大學。


香港中文大學擁有17個香港最佳專業,位居香港各大學之首。占評選專業總數的35.4%。他們分別為:


最佳人類學/人文科學(BEST ANTHROPOLOGY/ HUMANITIES)


最佳生物化學(BEST BIOCHEMISTRY)


最佳工商管理學(BEST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最佳中國語文及文學(文學學士)(BEST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BA))


最佳中文教育(BEST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最佳中醫(BEST CHINESE MEDICINE)


最佳英國語文(BEST ENGLISH)


最佳食物營養學(BEST FOOD AND NUTRITIONAL SCIENCE)


最佳地理(BEST GEOGRAPHY)


最佳政治與公共行政學(BEST GOVERNMENT & PUBLIC ADMINISTRATION)


最佳歷史(BEST HISTORY)


最佳訊息工程學(BEST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最佳物理/應用物理( BEST PHYSICS / ENG. PHYSICS)


最佳體育運動科學(BEST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SCIENCE)


最佳哲學/宗教(BEST PHILOSOPHY/ RELIGIOUS STUDIES)


最佳社會工作( BEST SOCIAL WORK)


最佳社會學(BEST SOCIOLOGY)


面試形式


視申報渠道而定。香港中文大學在高考中屬于統招范圍,作為“提前批次院?!变浫?,在內地不另設面試。


但是內地學生同時可以通過各種國際標準考試的成績(如:SAT、IB國際文憑考試 GCE-Alevel考試),以國際學生的身份申請。通過國際學生渠道申請的學生面試要求因專業不同而不同。例如經濟學系2012年面試形式可選擇 skype和當面面試兩種,時長15分鐘左右,但是其他學系則不同。


錄取條件


香港中文大學的內地招生計劃分設文、理、工、商四個學科門類,文科類包括文學院、社會科學院及法律學院;理科類為理學院;工科類為工程學院;商科類為工商管理學院。香港中文大學只招收普通本科生。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設置分“獎學金基礎班”、“文科基礎班”,“理科基礎班”、“工科基礎班”及“商科基礎班”五項?!蔼剬W金基礎班”已包括文、理、工、商基礎班,獲錄取學生可于入學時選擇其中一學科門類。


考生統考成績應達到本科一批高校錄取控制分數線,單科成績原則上應達到及格水平。在符合香港中文大學提檔要求的情況下,香港中文大學依據考生高考成績擇優而錄。


考生報考的外語語種必須為英語,以 150 分為滿分計算,自費生的英語成績須達 120 分或以上。獎學金基礎班的成績要求較高,須達 130 分或以上。


獎學金基礎班只錄取以香港中文大學為第一志愿,并以獎學金基礎班為第一專業志愿的考生。非獎學金基礎班只在一志愿錄取后仍有剩余名額的情況下才考慮其后志愿,但不設高校志愿分數級差或專業志愿分數級差。


考生高考成績外的加分,若省級招生辦公室在投檔時已將分數計入提檔總分內,則予以考慮。香港中文大學在調閱考生檔案時,將依據招生辦公室所提供的電腦排序提檔總分處理。但2009年,招辦負責人說不再考慮照顧分,以高考原始分為準。


同時選擇獎學金及非獎學金基礎班專業志愿的考生,倘成績未能達至獎學金班的錄取線,中文大學將考慮其 非獎學金班專業志愿,按其高考成績擇優而錄,不設專業志愿分數級差。


本校預留若干機動名額。大學可根據生源情況及考生成績,在個別省/市/自治區對招生計劃進行適量調整及確定提檔比例。


求學費用


香港中文大學非本地生的學費為每年 10萬 港元。住宿費約 8000-10000 港元(單人房一般為10000港幣左右)約合人民幣 6 718-8 398元,連同其它雜費、生活費每年約需 20000-35000港元。約合人民17632-30856元 另在首學期須繳付一次性保證金 450 港元約合人民幣396.72元。


(按照09年7月30日匯率1 港元(HKD)= 0.8816 人民幣(CNY))


本?;蛱貐^政府不會提供任何經濟援助或貸款,自費生須有足夠能力支付全教學費及生活費。


注:經學校相關部門商議決定,香港中文大學自2010年起招收內地非獎學金本科生,學費提高到10萬港幣/年,其余款項暫時維持不變。2010年之前(不含2010年)招收之內地非獎學金本科生學費仍為8萬港幣/年不變。


課程結構


學分制度


除醫科及護理學課程外,所有本科課程均采用靈活的學分制度。學生須至少修畢99學分,始準畢業。其中包括主修課程規定必修學分、體育科目2學分、通識教育15學分、學院語文規定及副修或選修科目。四年制教育學士課程及中醫學學士課程另有規定者則除外。靈活學分制度并無“升級”概念。為方便行政上的管理,學生將按其在校修業年數分級,惟此“年級”并非表示學生的學業階段;學生可按個別情況及興趣訂定其修業進度,修滿畢業所需學分,并符合主修課程及大學其它畢業規定,便可獲頒學士學位。除課程另有說明外,學生至少須修業滿三年,始準畢業。


內地入讀之本科生須按照學院及大學相關規定完成首年課程要求,一般須修畢至少123學分,始準畢業。


學士學位的等級如下:甲等榮譽、乙等一級榮譽、乙等二級榮譽、丙等榮譽及學位。學位等級得根據學生主修科的平均積點,全部科目的總平均積點,及畢業論文/專題研究成績評定。中醫學學士學位并須根據學生臨床學習課程的成績評定。至于內外全科醫學士學位,則根據學生在各次專業考試的成績評定。


主修課程


為確保學生在主修學科中獲得充分訓練,全日制學生須修畢個別主修課程規定的最低必修學分,最高不多于72學分,經教務會特別核準的專業課程除外。如主修課程設有畢業論文/專題研究規定,學生必須于該等論文或專題研究獲及格成績,始可畢業。第二年入學學生須修畢主修課程之科目可達64學分(持副學士學位入學學生)或59學分(持高級文憑入學學生)。


雙主修


由二零零四至二零零五年度起入學之學生,經有關學系核準可修讀第二項主修課程。


副修課程


為貫徹課程結構的靈活性,大學定副修為自愿選修課程。學生可根據個人興趣及志向申請修讀最多兩項副修課程。副修課程規定至少須達15學分,但不得多于30學分。


通識教育課程


本校其中一項重要的教育目標,是提供均衡教育,亦即著重課程的“深”與“博”。主修課程使學生對一專業范疇有深入認識,達致一定學術水平。通識教育課程則擴闊學生視野,培養學生抽象與綜合思考的能力,并對主修課程以外的不同學科有更廣博的認識,使學生在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能內省外顧,高瞻遠矚。通識教育課程規定學生須修讀15學分,若干專業課程經教務會特準則規定為12學分。學生除依所屬書院規定,修讀書院設計的通識教育科目外,亦須修讀大學通識教育課程,在四個范圍內,即文化傳承;自然、科技與環境;社會與文化;及自我與人文,分別選修至少一科(2-3學分)。其余大學通識教育學分,學生可根據個別科目的限制及選課規定選讀。第二年入學學生須修畢通識教育科目7學分(持副學士學位入學學生)或9學分(持高級文憑入學學生)。


體育


必修體育科目著重培養學生的團體觀念與合作精神,并闡明公平競爭的意義。學生透過各項運動亦可訓練健強的體格,以應付各項課業及將來發展。學生必須于首修業年修畢體育科目2學分。第二年入學學生必須修畢1學分的體育科目,始準畢業。


語文精修課程


本校一向堅持中、英雙語并重,并著重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為了加強學生的語文基礎訓練,大學為所有新生開設一個必修的語文精修課程。課程包括普通話、粵語及英語三種語文,旨在教授語言學習的基本功,以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學院語文規定


為進一步強化學生的語文技巧,大學已設立一個統一和連貫的、計算學分的必修語文科目制度。一般而言,學生須修讀英文科目3學分,屬文學院、教育學院及社會科學院之學生另須修讀一科3學分的中文科目。持高級文憑之第二年入學學生須符合語文規定3學分。


學生資訊科技能力


隨著資訊科技的急速發展,資訊科技知識已成為教與學的基本技能。由一九九九/二零零零年度起,所有學生須于首修業年通過資訊科技能力測試。為幫助學生具備這種基本技能,大學為所有學生提供一套基本資訊科技技能訓練及測試,旨在使學生具備操作電腦的基本技巧,懂得使用電子通訊、數據管理及資訊簡報等應用軟件,并能意識到資訊科技發展的社會涵義。


選修科目


如學生不欲報讀輔修課程,可多修主修科目,以期于該學科植根更深更廣,或選修其它學科科目,以培養廣泛興趣,增加各方面的學識。


基礎規定


中六入學學生須完成基礎規定24學分,包括語文科目9學分、通識教育科目6學分及主修課程學院規定9學分,持有認可大專學歷的學生,可按規定辦法申請豁免畢業所需的若干科目及學分,惟仍須符合有關條件,始準畢業。


如欲查詢有關本科課程結構的更詳盡資料,可瀏覽學務組網址。


注: 中六入學學生須修畢科目一百二十三學分,始準畢業。第二年入學學生須修畢科目至少六十六學分,始準畢業。


持續及專業進修


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于1965年成立,在1994年易名為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學院,并于2006年起易名為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學院秉承服務社會提供優質持續專業教育的使命,配合著香港發展步伐及不同行業人士的進修需求,課程日趨多元化,2005至06年開設的課程約二千項,學生人數逾四萬人。


香港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Hong Kong Internet Exchange,簡稱HKIX)的營運者,肩負起香港與國際網絡之間互通的重任。香港互聯網的中樞位于國際互聯網交換中心所在的碧秋樓。


香港中文大學創新科技中心


香港中文大學創新科技中心是大學與業界溝通的橋梁,中心鼓勵雙方作多方面交流,并促成合作,使得大學研究成果用諸于社會。


為促進與業界的溝通,創新科技中心經常統籌大學各研究隊伍在本地以至區域性的科技展覽中參與展出,藉以提供社會與研究隊伍之間的直接溝通平臺。2008年,創新科技中心更把大學科研成果接觸面伸展至國際海外的展覽當中,如在意大利舉行的R2B 2008國際展覽會,就是一次與世界各地科研機構及業界接觸交流的好機會。


學業學費


食宿支付


香港中文大學非本地生的學費為每年 80000 港元。住宿費約 7000-8000 港元,連同其它雜費、生活費每年約需 20000-35000 港元。另在首學期須繳付一次性保證金 450 港元。


本?;蛱貐^政府不會提供任何經濟援助或貸款,自費生須有足夠能力支付全數學費及生活費。


獎學金


為鼓勵成績優異的內地學生來香港中文大學就讀,本校提供多名獎學金名額予錄取入讀“獎學金基礎班”的內地學生,獎學金名額分布于二十五省、市、自治區。香港中文大學將向每名在學的獎學金班學生頒發相等于攻讀四年本科課程的學費、以及每年 45000 港元住宿及生活津貼。


獎學金只給予填報香港中文大學為第一院校志愿,并以獎學金基礎班為第一專業志愿的考生。


考生高考成績達到中文大學為頒授獎學金而定的提檔分數線,(以 750 分為標準高考滿分計算,理工類及綜合類考生須達 630 分或以上,文史類考生須達 600 分或以上。)以及英語單科成績達 130 分以上。若符合獎學金最低分數考生超過該省、市、自治區獎學金名額,則按名額及提檔總成績由高至低順序選拔。


本獎學金專為內地學生而設。若學生于在學期間任何時間取得香港居民身份,則須終止獎學金之頒發。


獎學金原則上為期四年,但獲獎學生每學年成績須達到大學具體規定的平均積點 3.00 (相當于乙等)。若學生學年成績未達到續領獎學金要求的平均積點,則須保留觀察一年。學生在觀察期內可繼續領取獎學金,但若翌年成績仍未達到大學的規定,有關獎學金則須終止。


獎學金的頒發須依照香港中文大學制定的相關規章及程序執行。香港中文大學對獎學金的評選及頒發有最終的決定權。


資助體系


向內地學生提供100個全額獎學金,這批同學都將入讀“獎學金基礎班”,學校向每名在學的獎學金班學生頒發相等于攻讀四年本科課程的學費、住宿費及生活津貼,估計總額在58萬港元(免除四年共40萬港幣學費,每年四萬五千港幣生活補貼)左右


報考方式


1、 中文大學有獨特的“書院制度”(每個學生都可申請隸屬為其中的一個學院),且是香港少數幾個以中文(個別專業)輔助教學的大學之一(大部分香港高校只以英文授課);


2、 招生方式:國家統招,提前批(必須填為提前批第一志愿);


3、 歷年分數:充滿不定數,中大有一個獨特的網上試填制度,就是在高考放榜之后,同學們可以到中大的內地生招生網上填下自己的高考成績,以及有意愿報中大的什么專業。然后中大會列出一個表格,每個省排在你前面有多少個人一目了然,你是第幾順位會被選上;


4、參加國內預科班,語言達到標準后赴香港讀香港理工大學副學士,副學士兩年畢業后入讀香港理工大學大二或大三課程(根據副學士期間成績決定入讀年級)。


研究生入學要求


學士學位或以上。


基本英文要求:托福550,IBT 79 或 雅思 6.5 或 大學六級(430分或 舊6級通過)。


入學申請

學位授予

項目特色

課程介紹

研究生申請要求:

平均GPA(211/985學校):80

平均GPA(非211/985學校):80

最低雅思:6.5

研究生申請要求:

平均GPA(211/985學校):80

平均GPA(非211/985學校):80

最低雅思:6.5

師資力量

學習方式

報名咨詢

隱私條款

×

富文培訓中心(以下簡稱“富文”或“我們”)一貫重視對于個人信息和隱私的保護。我們將按法律法規要求,采取相應安全保護措施,盡力保護您的個人信息安全可控。您在使用我們的產品或服務時,我們將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及本《隱私政策》(以下簡稱“本政策”)收集、儲存、使用及對外提供您的個人信息。

本政策適用于富文產品及服務,包括富文官方網站(域名為szfwpx.org.cn)和富文官方APP。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政策不適用于其他第三方通過前述網頁或客戶端向您提供的服務。例如您通過富文開放平臺下載使用的第三方應用或者第三方依托富文產品向您提供服務時,您向第三方提供的信息不適用本政策,請另行查閱相應的政策規定。

在您使用我們的產品或服務前,請務必仔細閱讀并理解本政策,尤其是其中加粗的條款。我們會在富文官方平臺上登載本政策。當您使用我們的產品或服務時,即視為您已經閱讀、理解并同意本政策及其不時更新的版本,同意我們按照本政策的約定收集和使用您的個人信息。 

1.我們收集您個人信息的內容、目的

1.1收集內容

我們向您提供產品和服務時,可能會收集、儲存和使用您的下列“個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您的姓名、年齡、性別、學歷、職業、任職單位、身份證號碼、使用語言、郵編、個人圖像、郵寄地址、電子郵件地址、社交賬號及昵稱、其他聯系方式、在校表現等。

1.2收集、儲存和使用目的

我們承諾在下述目的范圍內收集、儲存和使用您的個人信息:?管理產品和服務,向您提供我們的產品及服務,并就您購買及使用我們產品與服務的情況進行及時溝通;?支持我們產品的運作和服務的履行,回應您的咨詢及請求;?向您提供在校、非在校服務及支持,接受您的反饋并解決反饋的問題;?及時向您通知我們的最新課程、服務、衍生產品及市場推廣活動等;?用于數據分析和研究等內部處理,以改進我們的產品、服務質量;?便于與您之間的溝通,及時解決您的問題;?經您同意的其他用途。

2.我們如何收集您的個人信息

2.1您向我們提供的信息

包括但不限于:您報考注冊時提供的信息,您下載或使用我們或我們指定的公司開發的應用時提供的信息、您訪問我們的官網、參與我們組織的活動,或者使用我們提供的其他網上服務時提供的信息、您關注我們的社交媒體時提供的信息、您在校期間的相關個人信息等。

2.2我們在提供產品或服務時,主動收集的信息

包括但不限于:您在校期間的學習情況(包括成績、提交的作業等)。

2.3Cookie

我們會通過Cookies和其他追蹤技術了解您使用我們網站的情況。通過Cookies收集的信息屬于不能單獨使用的個人信息,您理解并同意我們將會把通過Cookies收集的信息與您的其他信息結合使用。大部分網頁瀏覽器會自動打開Cookies,您可以隨時調整您的瀏覽器設置,選擇關閉Cookies。然而,Cookies能讓您享受我們更優質、更個性化的服務,如果您關閉了Cookies,可能無法完全體驗我們網站上提供的所有服務,所以我們建議您將其設置為打開狀態。

2.4請注意,您向我們提供的或我們收集的您的個人信息中可能包含您的敏感個人信息,如生物識別、宗教信仰、特定身份、醫療健康、金融賬戶、行蹤軌跡等,請您謹慎并留意敏感個人信息,您同意我們可以按本政策所述的目的和方式來處理您的敏感個人信息。 

3.我們如何共享、轉讓、公開披露您的個人信息

我們尊重您的個人隱私并遵守相關的法律和法規,我們承諾嚴格保密所收集的您的個人信息,并且不會將您的個人信息非法出售給他人。

3.1共享

3.1.1為促進合作,推出優質及更新的產品及服務,我們可能會向第三方合作伙伴提供您必要的個人信息。我們的授權伙伴無權將共享的個人信息用于任何其他用途。目前,我們的授權合作伙伴包括以下幾大類型:我們聘請的第三方服務提供者(如供應商、服務外包商等)為我們的客戶提供相關服務,包括但不限于分析數據、提供市場營銷幫助、客戶滿意度調查、接受客戶咨詢以及處理客戶請求等。

3.1.2根據法律法規規定,或按政府主管部門的強制性要求,對外共享您的個人信息,無需事先征得您的授權同意。

3.1.3只有在獲得您的明確同意后,我們才會向前述3.1.1、3.1.2提及的主體之外的其他方共享或提供的個人信息。

3.2轉讓

我們不會將您的個人信息轉讓給任何公司、組織和個人,但以下情況除外:

3.2.1獲得您的明確同意后;3.2.2在涉及合并、收購或破產清算時,如涉及到個人信息轉讓,我們會在要求新的持有您個人信息的公司、組織繼續受本政策的約束,否則我們將要求該公司、組織重新向您征求授權同意。

3.3公開披露

我們僅會在以下情況下,公開披露您的個人信息:

3.3.1獲得您的明確同意后;

3.3.2基于法律的披露:在法律、法律程序、訴訟或政府主管部門強制性要求的情況下,我們會公開披露您的個人信息。

3.4我們會在共享、轉讓、公開披露前,確認第三方的管理體制及傳輸風險。

4.我們如何保護您的個人信息

4.1我們使用符合業界標準的、合理可行的安全防護措施保護您提供的個人信息,防止數據被未經授權訪問、公開披露、使用、修改、損壞或丟失。4.2我們會采取合理可行的措施,確保不會收集無關的個人信息。4.3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外,我們只會在達成本政策所述目的所需的最短期限內保存您的個人信息。4.4我們將定期更新本政策,并公開安全風險等報告的有關內容。您可通過以我們的官方網站進行查看。4.5在不幸發生個人信息安全事件后,我們將及時向您告知,難以逐一告知個人信息主體時,我們會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發布公告。同時,我們還將按照監管部門要求,主動上報個人信息安全事件的處置情況。

5.您對個人信息享有的權利

您可以選擇不提供您的個人信息,但我們將可能因此無法為您提供我們的產品或服務,也可能無法回應您在使用我們的產品或服務時所遇到的問題。對于您可能因此遭受的損失,我們將不承擔責任。如果您選擇同意提供給我們您的個人信息,我們將按照相關法律法規,保障您對自己的個人信息行使以下權利:

5.1訪問您的個人信息:

您有權訪問或編輯您賬戶中的個人信息資料、更改您的密碼、添加安全信息或關閉您的賬戶等。

5.2更新您的個人信息:

當您發現我們收集、儲存、使用的您的個人信息有錯漏時,您有權要求我們做出更正。

5.3刪除您的個人信息

您可以向我們提出刪除個人信息的請求。若我們決定響應您的刪除請求,我們還將同時通知從我們獲得您的個人信息的第三方,要求其及時刪除,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或其已獲得您的獨立授權。當您從我們的產品或服務中刪除個人信息后,我們可能不會立即從備份系統中刪除相應的信息,但會在備份更新時刪除這些信息。若部分信息因需留存備查等不能完全刪除時,我們將對此部分信息進行匿名化處理,使之不能再特定指向到個人。

5.4更改您授權同意的范圍

您可以改變您授權我們收集、儲存、使用個人信息的范圍或撤回您的授權。當您撤回授權同意后,我們將不再處理相應的個人信息。但您撤回授權同意的決定,不會影響此前基于您的授權而開展的個人信息處理活動。

6.本政策如何更新

我們可以修改本政策,并會在富文中國官方平臺上發布對本政策做出的任何變更。如有對您的個人信息的收集、儲存、使用產生重要影響的重大變更(例如,對應個人信息的聯絡方式及投訴渠道發生變化時),我們將以明示的方式通知您,說明具體變更內容等。

7.如何聯系我們

如果您對本政策有任何疑問、意見或建議,您可以通過聯系電話:+86-0755-86615181,與我們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