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學院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學校簡介
香港教育學院(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簡稱為教院(HKIEd),是目前香港現有8所大學中唯一的師范大學,奠基于五所前師范教育院校的六十五年承傳,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八大高等院校中唯一專注師資培訓及專業發展的院校。學校歷史可追溯至1939年成立的羅富國師范學院(1967年正名為羅富國教育學院)。1994年4月香港政府合并羅富國教育學院、葛量洪教育學院、柏立基教育學院、香港工商師范學院和語文教育學院,成立香港教育學院,更授予其提升師資教育和專業培訓課程的專職。
院校簡介
香港教育學院的歷史可追溯至1853年于圣保羅書院開辦的首個正規在職教師培訓課程。香港教育學院于一九九四年成立,奠基于五所前師范教育院校的六十五年承傳,是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資助的八大高等院校中唯一專注師資培訓及專業發展的院校。
隨著政府及社會大眾對師資教育的關注及需求不斷增加,羅富國師范學院(1939年)、葛量洪師范學院(1951年)、柏立基師范學院(1960年)、香港工商師范學院(1974年)和語文教育學院(1982年)等相繼成立,提供正規的師資教育。
1994年4月25日,當局依照教育統籌委員會第五號報告書的建議,將四所師訓機構和語文教育學院合并成為香港教育學院,旨在提升師資教育和有關的專業培訓課程。 1994年至1997年,香港教育學院在位于香港島銅鑼灣新寧大廈的總辦事處及10間分校運作,主要提供教育文憑課程及在職教師培訓課程。1997年,香港教育學院整體由銅鑼灣遷進位于大埔的新校園校內的尖端設施包括蒙民偉圖書館、樹華電子智源中心、沈艾達語文研習中心、裘槎科學實驗室、香港教育學院張海源室內運動場、彭襲明中國文化及藝術研究室。1998年,教院開設首項學士學位課程。2001年,白石角運動中心啟用。
2004年,教院取得自行評審其學位及以上程度師資訓練課程資格。
2007年,教院向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提交正名大學之申請及 相關發展藍圖。
2009年6月,香港特區政府宣布于2009-2012三年期,向教院增撥120個學士學位學額和30個研究課程學額,和每年額外撥款港幣2200萬元。
2010年1月,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接納教院開辦研究生課程的計劃,并同意其擴展學術領域,就人文(以語文為主)、社會科學和創意藝術及文化三個學科范疇,增辦本科課程。
教院于2010年9月開辦兩項非教育類課程,包括語文研究榮譽文學士和全球及環境研究榮譽社會科學學士課程。兩項課程均獲香港學術及職業資歷評審局外部評審小組的支持。創意藝術與文化榮譽文學士課程則將于2011/2012學年開辦。
此外,教院于2010年首辦哲學碩士和哲學博士研究生課程,并設立研究生院和建立全面的研究培訓架構,以配合相關發展。
作為全港最大的師訓機構,學校一直以“教育為本、超越教育”為指引,致力師資培訓,為學生提供多元化及專門化的學科,并將學科知識、教學法及教學技巧結合起來。學校的學術規畫致力確保課程能回應教師的未來需要。在夥伴協作及學校網絡工作方面,學校致力向最需要的領域推進,例如語文教育、創意藝術、音樂、體育教育、幼兒教育、通識教育、特殊教育和小班教學等。
學校著重研究工作,尤其是教育政策和實踐的應用研究,而本地學校亦參與其中。學校的趼究范圍很廣,包括學習與評估、教育領導、語文及語言學、教育心理學、課堂研究、比較教育、資優教育、融合及多元教育、幼兒教育、公民教育、課程發展及教師教育、教育政策和教育資訊科技。學校與本地及海外的專上學府共同協作,并與本地學校建立了龐大的協作網絡。
教師在整個教育系統內擔當舉足輕重的角色。香港教育學院任重道遠,致力培育兼具大學學位及專業訓練的新一代教師,配合香港邁向知識型社會。這一支富有創造力、活力和魄力的生力軍,將投身全港二千多所中、小、幼學校,為教育改革注入源源新動力,為香港社會帶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院校的院系設置
香港教育學院設有3個學院共13個學系,提供不同范疇的本科課程。同時也為在職教師提供部分時間制進修課程。 而研究生院則負責研究式及修課式的博士及碩士課程,如哲學博士及教育博士等。
文理學院(英文:Faculty of Arts and Sciences,簡稱FAS):提供多元的學科,如人文藝術、科學及社會科學等。文化與創意藝術學系(CCA)、健康與體育學系(HPE)社會科學系(SSC)、數學與資訊科技學系(MIT)、科學與環境學系(SES)
語文學院(英文:Faculty of Languages,簡稱FLAN):教院的語文政策致力培育具備兩文三語能力的新一代教師,尤其著重英語教師的語文能力。中文學系(CHI)、英文學系(ENG)、語文教育中心(CLE)
教育研究學院(英文:Faculty of Education Studies,簡稱FES):就著社會持續進修、創新的課堂學習環境(包括小班教學)、新的教學法和網上學習的多個范疇,促進優質的教學研究。課程與教學學系(C&I)、幼兒教育學系(ECE)、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EPL)、國際教育與終身學習學系(IELL)、心理研究學系(PS)、特殊教育與輔導學系(SEC )。
交流協作
學校深信,要成為本地及海外公認的優質教育及師資培訓中心,緊密的國際及本地合作、接觸交流與學?;锇閰f作關系至為重要。
接觸交流在國際合作方面,學校與世界各地教育機構結成合作伙伴,在國際會議上切磋交流,推行合作計劃,這些活動讓學校與厘定師資教育水準的國際準則接軌。另一方面,學校藉著與外間的接觸,展示該校在教學界的領導地位,與區內以至更遠的教育群體分享經驗。透過國際及本地的聯系和學術交流計劃,學校的教學人員更與世界級的學者及中心進行多項協作研究及發展項目。
在本地教育方面,學校與幼稚園及學校多元互動的關系,有助培育取得寶貴教學實踐經驗的畢業生。課堂實習能為我們的準老師提供寶貴機會,實踐所習知識和磨練所學的技巧。此外,研究人員也能透過觀察課堂的機會,因應香港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發展教育策略。
透過積極推行合作計劃及加強學校協作,學校將繼續結合學術、專業和服務社群,致力追求卓越。
研究發展
信念
作為香港最具規模的師訓機構,香港教育學院致力於教育的創新及卓越發展。為了達成目標,學校發展應用研究,開拓富啟發性及創新性的知識,在學術、專業、社會及政策等方面,對教育界以至更廣大的社群影響深遠。
學校的研究與發展工作,不但強調嚴謹的學術要求和理念的原創性,并重視與社會及專業的密切相關。我們相信,研究上的卓越是通過知識的轉移及應用,以結合學術、專業和服務為一體。目前,香港、中國大陸及亞太地區的教育均正急速發展,我們抱有這種信念,實在配合時代需要。
方向
推動應用研究(尤其是有關應用、教學及整合的學術):以開拓知識,在專業改進、實踐創新及政策制訂等方面,為學校教育、教師培訓及終身學習等范疇,發展相關的本土及國際應用研究;
促進多學科研究:以貫徹“超越教育”的理念,拓展學科領域,加強研究實力,并提供更綜合而精密的發展途徑;
結合研究、教學及專業服務:使學術及專業工作能有效整合,互相裨益;
利用本地和國際網絡:聯系學校、非政府機構、專業組織、研究機構 及政策制訂者,加強在研究與發展上的協作;
建立研究實力:在學術人員、學系及研究中心等不同層面,發展具實力的研究隊伍,從事前沿研究。
愿景使命
愿景
學校矢志成為亞太地區的先導高等學府,以長於培育文行兼修、敬業愛生的教育工作者著稱,并以提升教育素質的學術成就名聞遐邇。
使命
學校為學生提供優質教育,使他們成為勝任在各類型學校和其他環境工作的教育專業人士;并支援他們的專業發展和終身學習。我校采取全人教育的模式,不但讓學生具備必需的技巧和能力,而且以教育為己任,關愛他們的學生,造福社會。我校同時締造適切的學術和社群環境,支援教學和研究的發展。
我們藉研究,為教育帶來新知和創意;并與學校和其他教育組織協作,推展和改進教育政策的制訂與實踐,從而服務社群。
定位
提供一系列證書、學位和學位教師文憑課程,為有志從事學前教育、中小學教育、以至職業訓練的人士提供適當的培育;
為上述界別的在職教師提供一系列專業教育和深造課程;
通過所有的課程,培育知識廣博、關懷學生和盡責的教師,為香港的學校服務;
致力令所有修課課程的教學達至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水平;
開辦有關中學教育的學位課程,同時在可能的情況下,與本地其他高等院校進行策略性合作;
為支援香港的學前教育、中小學教育及職業訓練,提供適切的專業意見、專業發展及研究;
與社會(尤其是學校及教學專業)保持緊密聯系;
在院校專長的范疇內,積極與香港、鄰近地區或其他地方的高等院校深入合作,從而提升香港高等教育的水平;
以最具成效和效率的方式管理政府和私人給予院校的資源,并在有效益的情況下采用合作的形式。
歷任校長
梁志強(1994.1—1997.9)
許美德(Professor Ruth Emilie Scott Hayhoe)(1997.9—2002.4)
莫禮時(Professor Paul Morris)(2002.4—2007.7)
李榮安(2007.7—2007.12)(署理)
張炳良(2008.1— )
知名校友
司徒華,前香港立法會議員、支聯會主席。
劉江華,香港立法會議員、民建聯副主席。
鄧竟成,前香港警務處處長
陳馮富珍,現任世界衛生組織總干事
楊思琦,香港小姐冠軍。
何君龍,著名田徑運動員,前香港奧運代表隊成員(4x100米接力賽及100米)
何嘉麗,著名劍擊運動員,亞運銅牌得主。
陳家麒,著名足球運動員,前香港足球代表隊成員。
蘇凌峰,前佳藝電視及無線新聞主播,現職多元文化電視臺。
李昊嘉,香港歌手。
鄧小巧,香港歌手。
陳樂基,香港樂隊主唱。
入學申請
學位授予
項目特色
課程介紹
師資力量
學習方式
隱私條款
×富文培訓中心(以下簡稱“富文”或“我們”)一貫重視對于個人信息和隱私的保護。我們將按法律法規要求,采取相應安全保護措施,盡力保護您的個人信息安全可控。您在使用我們的產品或服務時,我們將按照相關法律法規及本《隱私政策》(以下簡稱“本政策”)收集、儲存、使用及對外提供您的個人信息。
本政策適用于富文產品及服務,包括富文官方網站(域名為szfwpx.org.cn)和富文官方APP。需要特別說明的是,本政策不適用于其他第三方通過前述網頁或客戶端向您提供的服務。例如您通過富文開放平臺下載使用的第三方應用或者第三方依托富文產品向您提供服務時,您向第三方提供的信息不適用本政策,請另行查閱相應的政策規定。
在您使用我們的產品或服務前,請務必仔細閱讀并理解本政策,尤其是其中加粗的條款。我們會在富文官方平臺上登載本政策。當您使用我們的產品或服務時,即視為您已經閱讀、理解并同意本政策及其不時更新的版本,同意我們按照本政策的約定收集和使用您的個人信息。
1.我們收集您個人信息的內容、目的
1.1收集內容
我們向您提供產品和服務時,可能會收集、儲存和使用您的下列“個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您的姓名、年齡、性別、學歷、職業、任職單位、身份證號碼、使用語言、郵編、個人圖像、郵寄地址、電子郵件地址、社交賬號及昵稱、其他聯系方式、在校表現等。
1.2收集、儲存和使用目的
我們承諾在下述目的范圍內收集、儲存和使用您的個人信息:
2.我們如何收集您的個人信息
2.1您向我們提供的信息
包括但不限于:
2.2我們在提供產品或服務時,主動收集的信息
包括但不限于:
2.3Cookie
我們會通過Cookies和其他追蹤技術了解您使用我們網站的情況。通過Cookies收集的信息屬于不能單獨使用的個人信息,您理解并同意我們將會把通過Cookies收集的信息與您的其他信息結合使用。大部分網頁瀏覽器會自動打開Cookies,您可以隨時調整您的瀏覽器設置,選擇關閉Cookies。然而,Cookies能讓您享受我們更優質、更個性化的服務,如果您關閉了Cookies,可能無法完全體驗我們網站上提供的所有服務,所以我們建議您將其設置為打開狀態。
2.4請注意,您向我們提供的或我們收集的您的個人信息中可能包含您的敏感個人信息,如生物識別、宗教信仰、特定身份、醫療健康、金融賬戶、行蹤軌跡等,請您謹慎并留意敏感個人信息,您同意我們可以按本政策所述的目的和方式來處理您的敏感個人信息。
3.我們如何共享、轉讓、公開披露您的個人信息
我們尊重您的個人隱私并遵守相關的法律和法規,我們承諾嚴格保密所收集的您的個人信息,并且不會將您的個人信息非法出售給他人。
3.1共享
3.1.1為促進合作,推出優質及更新的產品及服務,我們可能會向第三方合作伙伴提供您必要的個人信息。我們的授權伙伴無權將共享的個人信息用于任何其他用途。
3.1.2根據法律法規規定,或按政府主管部門的強制性要求,對外共享您的個人信息,無需事先征得您的授權同意。
3.1.3只有在獲得您的明確同意后,我們才會向前述3.1.1、3.1.2提及的主體之外的其他方共享或提供的個人信息。
3.2轉讓
我們不會將您的個人信息轉讓給任何公司、組織和個人,但以下情況除外:
3.2.1獲得您的明確同意后;
3.3公開披露
我們僅會在以下情況下,公開披露您的個人信息:
3.3.1獲得您的明確同意后;
3.3.2基于法律的披露:在法律、法律程序、訴訟或政府主管部門強制性要求的情況下,我們會公開披露您的個人信息。
3.4我們會在共享、轉讓、公開披露前,確認第三方的管理體制及傳輸風險。
4.我們如何保護您的個人信息
4.1我們使用符合業界標準的、合理可行的安全防護措施保護您提供的個人信息,防止數據被未經授權訪問、公開披露、使用、修改、損壞或丟失。
5.您對個人信息享有的權利
您可以選擇不提供您的個人信息,但我們將可能因此無法為您提供我們的產品或服務,也可能無法回應您在使用我們的產品或服務時所遇到的問題。對于您可能因此遭受的損失,我們將不承擔責任。
5.1訪問您的個人信息:
您有權訪問或編輯您賬戶中的個人信息資料、更改您的密碼、添加安全信息或關閉您的賬戶等。
5.2更新您的個人信息:
當您發現我們收集、儲存、使用的您的個人信息有錯漏時,您有權要求我們做出更正。
5.3刪除您的個人信息
您可以向我們提出刪除個人信息的請求。若我們決定響應您的刪除請求,我們還將同時通知從我們獲得您的個人信息的第三方,要求其及時刪除,除法律法規另有規定,或其已獲得您的獨立授權。
5.4更改您授權同意的范圍
您可以改變您授權我們收集、儲存、使用個人信息的范圍或撤回您的授權。
6.本政策如何更新
我們可以修改本政策,并會在富文中國官方平臺上發布對本政策做出的任何變更。如有對您的個人信息的收集、儲存、使用產生重要影響的重大變更(例如,對應個人信息的聯絡方式及投訴渠道發生變化時),我們將以明示的方式通知您,說明具體變更內容等。
7.如何聯系我們
如果您對本政策有任何疑問、意見或建議,您可以通過聯系電話:+86-0755-86615181,與我們聯系。